国家税务总局:年收入10万元以内纳税人基本无需缴纳个税

小嘉6个月前行情分析175

  国家税务总局今天发布的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,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,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,个人所得税有效发挥了调高惠低作用。


 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数据显示,目前,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,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。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,60%以上仅适用3%的最低档税率,缴税金额较少。


  据介绍,目前,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体系。像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。此外还设立了子女教育、赡养老人、住房贷款利息等7项专项附加扣除。


  收入居前10%的高收入群体缴纳个税占比达九成以上


 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,从个税缴纳总体来看,高收入群体缴税占比达九成以上。


  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人员中,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%,但这部分人申报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五成以上,申报收入位居全国前10%的个人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九成以上。


  “一老一小”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 减税效果明显


 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去年我国提高了关于“一老一小”的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后,减税效果明显。


  据介绍,2023年,我国提高了“一老一小”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、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,分别由原来每孩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,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原来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。


  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约6700万人享受到了该项政策红利。减税规模超过700亿元,人均减税超1000元。其中,子女教育、赡养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减税分别约360亿元、290亿元和50亿元。


  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纳税人 基本无需缴纳个税


  通过专项附加扣除,有利于帮助纳税人减轻家庭负担,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。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,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纳税人基本无需缴纳个税。


  为什么说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基本不用缴纳个税?


  专家介绍,个人所得税除了每年的基本减除费用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起征点”6万元之外,纳税人还能够享受到“三险一金”专项扣除,子女教育、赡养老人、住房贷款利息等专项附加扣除。此外,像符合条件的企业年金、职业年金、商业健康保险、个人养老金等也可以进行税前扣除。


  这些政策到底能给老百姓省多少钱?专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。


 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李平:对于“上有老、下有小”的纳税人,即使跟爱人来分摊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,也可以每个月扣除1000元。如果和兄弟姐妹来分摊赡养老人的附加扣除,每个月可以扣除1500元,两者合起来,每个月就能扣除2500元,一年就达到3万元。如果纳税人有两个孩子以上,或者自己是独生子女,扣除的金额就更高了。


  每年还有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。如果按照每年工资收入10万元计算,扣除的三险一金,每年理论上有1.5万元左右。三者加起来,超过了10万元。


  这样看,个人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0万元的,基本无需缴纳个税。


相关文章

爸爸回应买花蛤偷撒让女儿捡:怕她们失望,想给孩子留下美好回忆

  近日,广东惠州。一家人来海边赶海,爸爸买花蛤偷偷撒在地上让孩子捡的视频引发热议。10月17日,当事人林先生告诉@九派新闻几天前他和妻子带着两个女儿赶海,想带孩子挖花蛤。“那里是可以挖到花蛤的,那天...

上海爷叔现身被大量股民围观,称投资要用脑子思考

  近日,上海爷叔“爱在深秋”因其精准的股市预测而在股民中迅速走红。这位爷叔凭借多年的股市经验和独到见解,成功预测了多轮股市行情,吸引了大量股民关注。  上周末,“爱在深秋”现身上海黄浦区的一场“股市...

A股大涨 沪指突破3200点

  9月30日电 9月30日,A股三大股指放量高开高走,沪指盘初突破3200点,创年内新高。截至9时45分,沪指涨超4%,深成指涨超5%,创业板指涨超6%。...

调查显示:无性婚姻在韩国日渐普遍

  据《韩国先驱报》20日报道,在韩国生活的朴恩静与丈夫在女儿出生后,逐渐陷入无性婚姻状态。她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有孩子后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,尤其是在性生活上。我每天忙于照顾孩子和做家务,而丈夫...

海底捞10倍赔偿到账,朋友却提出要平分

  此前,两名17岁男子在海底捞用餐后向火锅锅底小便,事情发生以后,海底捞针对2月24日0点至3月8日24点期间在海底捞上海外滩店堂食消费的4109单顾客,将全额退还当日餐费,并额外提供订单付款10倍...

央视曝光先享后付套路多 :记者亲历“先享后付”陷阱

在浙江省杭州市下沙区的痘院士专业祛痘·皮肤管理门店,记者体验“先享后付”服务时遭遇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费诱导行为。店经理夸大皮肤问题,诱导过度消费,并在签约过程中试图控制记者的手机进行操作。经理代替记者...